.:.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孙立平:无署名,无出处,但问题太瘆人了
--> 本頁主題: 孙立平:无署名,无出处,但问题太瘆人了 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岛主大大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3242
威望:446 點
金錢:101 USD
貢獻:7362 點
註冊:2024-09-08


孙立平:无署名,无出处,但问题太瘆人了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无署名,无出处,是危言耸听,还是确实如此?但帖子涉及的问题却特别值得关注。
帖子讲到这样一件事情: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群顶尖研究员刚刚发现了一件令人不寒而栗的事情。


他们从波士顿的 5 所大学里招募了参与者,并把他们分成三组,这三组人分别使用 ChatGPT 、谷歌搜索和完全不用任何工具的。在接下来的 4 个月里,研究团队在他们写作时持续监测他们大脑的活动。


下面是研究发现的内容:在一次简单的写作测试中,研究人员对 54 个人的大脑进行了扫描。他们惊异地发现,使用 ChatGPT 的那组人,写完后完全记不起自己写了什么(而这还不是最可怕):不是几天后忘的,不是几个小时后忘的,是写完几分钟就忘了。有 83% 的人甚至不能准确重复自己写的内容。


丹尼尔·艾门医生将这种现象称为:“认知卸载”。他是一位精神科专家,扫描过上千个大脑。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


他解释说,这是因为大脑把 AI 当作外接硬盘来看待。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我们可能都会遇到过。 比如,导航系统会让人丧失了方向感。有研究发现,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比使用 GPS 的人更发达。科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负责空间导航人们的大脑区域萎缩了 30%。对于计算器的依赖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它可以让人们逐渐失去了心算能力。
但 AI 造成的问题远比这些更深层:它影响的不是一项能力,而是整个大脑的多个核心功能:海马体停止记忆编码(无法形成新记忆); 前额皮质几乎停止运作(负责计划的区域);前扣带皮层也变得不再活跃(这是思考和判断力的关键部分)。而最震撼的是这一点:MIT 的研究发现,即使停止使用 AI,大脑依然没能恢复正常功能。


研究人员把这种现象叫作“认知负债”。这就像肌肉萎缩后无法迅速恢复一样,大脑的智商也难以反弹回来。想要恢复,需要经过几周到几个月的主动训练和修复。一些认知康复项目已经初见成效,但前提是必须进行高强度、有挑战性的脑力训练。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会真正去做这些努力。


上面的内容是来自一个来历不明的帖子,内容可靠吗?


我只能先求助于有关认知卸载的研究。认知卸载 (Cognitive Offloading)这个概念最早是由 Risko 和 Gilbert 在 2016 年提出,它指的是个体将原本需要自身大脑完成的认知任务 (如记忆、计算、信息筛选等),通过技术手段转移给外部工具 (尤其是人工智能系统) 来完成的过程。Offloading的原意就是卸载、分流、减负、转移的意思。


认知卸载的现象并非数字时代所独有。


比如说,有了笔记本或号码簿,你可以把别人的电话号码记下来,这样就不用死记硬背那些枯燥而又容易忘记的数字了,这是不是一种认知卸载(记忆卸载)?当然是,那个电话号码簿就相当于一个外挂的硬盘;更进一步说,书籍是什么?就是将有用的事情和知识记录下来,我们书架上的书,有很多是不会一页挨一页地去阅读的,而是到需要的时候去查阅书中的某些内容,这是不是记忆卸载?应当也是,书籍也是一种外挂的硬盘。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应该将这种现象看作是对大脑的伤害,这只是一种分工,是一种转移。即将记忆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决策的能力转移到另外的地方。这些方面的能力可能确实是弱化了,而另一些地方的能力可能加强了。比如,我们经常听说一些科学家和艺术家在专业的领域能力很强,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可能丢三落四,甚至很低能。就是这个道理。


但在人工智能的时代,问题的内涵已经明显不同。


事情似乎始于量的变化,但改变确实根本性的。在以前的时代,“认知卸载”往往是一种间或发生的事情,而且,往往是人们在某类事务中的一种主动性的选择。但在今天,这种认知卸载已经演变为全面性的、甚至是被强迫的常态。


人工智能的崛起,不仅为认知卸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工具,更从根本上重塑了认知卸载的范围、深度与模式。对于这个过程,有人将其称之为从“简单辅助”到“复杂替代” 。传统的认知卸载多依赖于低技术工具(如记事本、计算器、纸质地图),仅能覆盖单一、机械的认知任务,卸载的“量级”和“复杂度”有限,替代只是局限在工具性的层面。


而AI凭借其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核心能力,打破了这一局限,将认知卸载从“基础任务”延伸至“高难度认知领域”,实现了从“辅助”到“部分替代”的跨越。


在某些领域,正如前面的实验所表明的,其实已经出现了全面卸载的趋势。比如记忆,我们经常听见有人说,不要再费劲学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了。这话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一种可以称之为记忆全面卸载的情景:我们似乎什么都不需要记了。


我们不再需要刻意记忆电话号码、日程安排、会议内容。手机中的AI日历可自动同步日程并提醒,AI录音工具能实时转写会议内容并生成关键词索引,需要时只需通过语义检索即可快速调取。在知识甚至专业领域中,我们甚至无需死记硬背海量文献、数据或公式,AI学术平完全可以自动搞定。


甚至决策这种高认知负荷的任务,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高效率实现。


所有这些确实都可以高效率地实现,但问题是,大脑呢?越来越处于闲置状态。


长期闲置的大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都不难理解:过度依赖AI导航的人,可能逐渐丧失“识别方向、记忆路线”的空间认知能力;长期使用AI写作工具的人,可能出现“语言表达能力下降、逻辑思维钝化”的问题;习惯用AI计算的人,基础算术能力可能退化。这种“用进废退”的现象,可能导致个体在脱离AI工具时,难以应对简单的认知任务,形成“AI依赖症”。


专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认知能力退化”与“认知自主性丧失”。也就是说,当AI长期替代记忆、计算、简单决策等基础认知任务时,大脑相关认知功能可能因缺乏锻炼而弱化。


说到这,我不由得想起一种简易电脑。这种电脑配置一种迷你主机,本身不带内存和硬盘,用户可以通过USB接口或其他接口外接硬盘,然后用外接硬盘来存储数据和安装操作系统。


如果假以时日,人类的大脑会不会蜕变为这样的一个只有依赖外挂硬盘才能运转的简易电脑?


这应该不是杞人忧天。那个帖子的最后说,最让我震惊的是:将近 30% 的家长,允许 0 到 8 岁的孩子使用 AI 工具。而研究显示,孩子每天屏幕使用时间超过 2 小时,注意力缺陷的几率就会增加 30%。再加上 AI,伤害还会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原本应当发育的情绪控制区域,可能无法正常成长。一位医生警告说:“如果孩子们不用大脑,他们的大脑就会变得更弱。”


而我们知道,现在的事情仅仅只是开始。

赞(5)
------------------------
D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9-09 11:44 樓主 引用 | 發表評論
夜歌雄霸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7084
威望:973 點
金錢:43875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5-04-12


老年痴呆快有药治了
TOP Posted: 09-09 11:46 #1樓 引用 | 點評
金小妹


級別:光明使者 ( 14 )
發帖:4767
威望:9389 點
金錢:6644 USD
貢獻:125246 點
註冊:2023-03-03

人类在退化
TOP Posted: 09-09 11:51 #2樓 引用 | 點評
铁甲二流子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38491
威望:2264 點
金錢:242779 USD
貢獻:2000 點
註冊:2017-02-06

日狗大法
TOP Posted: 09-09 11:55 #3樓 引用 | 點評
随机劫个色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2692
威望:340 點
金錢:541 USD
貢獻:1700 點
註冊:2025-02-08

人工不智能
TOP Posted: 09-09 11:56 #4樓 引用 | 點評
资深游客


級別:光明使者 ( 14 )
發帖:1581
威望:165 點
金錢:1406698 USD
貢獻:1186356 點
註冊:2015-06-24

1.这个研究是否确有其事还是个问号
2.研究的结果是否如帖子说的一样也无法确定
3.即便都是真的,我很久很久之前看过另外一种说法,说大脑是有记忆容量的,新的记忆太多,就会丢掉一些尘封的记忆
TOP Posted: 09-09 11:56 #5樓 引用 | 點評
成熟男人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5195
威望:528 點
金錢:19979198 USD
貢獻:4054 點
註冊:2008-04-30

感谢分享!
TOP Posted: 09-09 11:58 #6樓 引用 | 點評
爱上烟头


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47
威望:5 點
金錢:1277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5-04-08

感谢分享,ai 取代大脑
TOP Posted: 09-09 12:03 #7樓 引用 | 點評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快速回帖 頂端
內容
HTML 代碼不可用

使用簽名
Wind Code自動轉換

按 Ctrl+Enter 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