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一已经离职的朋友吃饭,看她不停在回消息,打趣她:怎么,离职了还帮忙给前老板带实习生啊。
她气不打一处来:“我辞职一个月了,接替我的新人,每天私信问我'姐,这个报表字段是啥意思?’‘姐,这个权限在哪开?我离职交接的时候领导明明建了交接群,她为什么不在群里问?”
我们的另一个朋友接话:“可能觉得在群里提问,会显得自己不够专业吧。”
我摆了摆手:“专业不是不犯错,而是把问题放到可以被解决的地方。你可以把她删了,让她在群里问。”
很多职场的混乱,常常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被看见自己不会”;不是“没边界”,而是“想把责任藏进私聊里”。
新工程师的“悄悄问”,换来一场线上事故
团队新来了一个新工程师。上任第一周,他接到一个支付功能优化,涉及幂等处理和重试策略。
他对旧系统的埋点和异常码不确定,但“不好意思在群里问”,担心被贴上“菜”的标签,于是悄悄私聊前同事老周:“我照你之前的写法走可以吧?”
两人微信来回十几条,半懂不懂地就上了线。结果夜里用户量一上来,重试逻辑意外交叉触发,产生了少量重复扣费。
团队紧急回滚,做退款、写事故复盘、对客户致歉,折腾到凌晨。
复盘会上,负责人问:“为什么开发群里没有任何讨论记录?”
新人低着头:“怕问得太基础……”
老周也很无奈:“私聊说不清楚,我以为他会再确认。”
负责人总结得很尖锐:
公开提问不是“示众”,而是“纠错”。
在群里问,产品、测试、老同事都能补充上下文:
“幂等依赖的不是A表,是B表的唯一键。”
“异常码X是历史遗留,别再用了,统一Y。”
“这块量级上来要注意重试间隔,别和限流撞车。”
如果这些话在群里说出来,十分钟就能补齐盲区;私聊呢?
信息不对称、表达有损耗、没人兜底,还没有知识沉淀。
给到新人的“三步提问法”:
先做功课:贴上你读过的文档、看过的代码路径。
带上下文:复述你当前的理解 + 具体不确定点。
留痕迹:在群里发,@相关,方便他人补位与后续检索。 这不是“暴露自己”,这是缩短团队学习曲线。
销售经理的“私下折扣”,把自己送进了风控
有个销售经理,她的一个大客户为了“方便”,不走邮件、不进群,直接微信她:“给我再打个内部价,别让你们同事知道,影响不好。”
为了拿下签单,丽丽就“先答应了再说”。
当月回款确实漂亮,但季度复盘时,财务发现该单毛利异常。
对照CRM与审批流,折扣完全不合规,没有任何留痕。
领导很生气:“不是不能谈折扣,是要走流程,让每一分钱都有依据。”
这件事的后果很现实:
公司利润受损,形成不公平对待;
价格体系被击穿,其他客户一旦知悉,索要跟价;
丽丽本人留下风控隐患,甚至可能被记过。
说到底,规章不是用来束缚你成交的,而是用来保护你成交后的安全的。任何看似“灵活”的私下口头承诺,都会在对账、审计、复盘时,变成刀刃向内。
合规成交的“铁三角”:
阳光沟通:需求、报价、让利点全部拉群公示;
流程走完:审批链与邮件归档完备;
边界话术(直给模板):
“为了保障您权益,也保障项目交付稳定,我们统一在项目群对齐方案与价格,并走审批流。这样任何变更都有依据,不会给您带来后续风险。”
这不是“死板”,而是把利益放进制度里。
回到开头那一问:她为什么不在群里问?
答案往往不是“不会”,而是不敢被看见自己不会;不是“想学习”,而是想把责任交给能兜底的人。
成年人最重要的两样能力:对事负责的透明度,和对人相处的边界感。
所以,让朋友删人,不是冷酷,是止损。
交接群的意义在于:
让信息沉淀:后来者能检索,问题不重复;
让责任清晰:谁接手、谁决策、谁评审,一张网都能看到;
让协作顺畅:不同角色在同一张白板上对齐认知。
私聊最大的陷阱,是把公共问题私有化,把可追溯的问题不可追溯化,把团队的智慧变成两个人的口耳相传。
最后的话
公开不是为难谁,是为了让事儿成。
那位新人或许很努力,但努力的方向错了。专业从来不是把问题藏起来,而是把问题放在能被解决的光里。
也许你不需要把任何人删掉,但你一定需要 把边界立起来。
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