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官方报道,前军委副何卫东等人,因严重违法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军籍。
对何卫东等人的严肃查处,再次表明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彰显了党内和军中,绝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的鲜明态度。
据公开资料,何卫东是江苏东台人,平时讲话也带着一口乡音, 他曾开玩笑说,这是家乡的烙印。
他出身军人家庭,父亲何良余是1946年入伍的南下干部,曾在刘帅创建的解放军军事学院当教官。
1972年12月,何卫东初中毕业后参军入伍,来到了南京军区。
此时他才15岁,还没有成年,是个名副其实的“娃娃兵”。
但在当年的特殊岁月里,“娃娃兵”现象比较常见,部分地区甚至有人13岁就参加了工作。
几十年的时间里,何卫东从一个侦察战士出发,一步一步成为为主管一方的战区司令。
再由东部战区司令,变成后来的军委副,达到了现役军人的最高职务。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一个没上过高中、大学的人,为何能在军队中平步青云?
因为术业有专攻,老何受时代影响,没上过高中和全日制大学,
但却先后去了两所著名的军校深造。一所是1938年创办的陆军指挥学院,一所是军委直属的国防科技大学。
尤其是国防科大,由毛主席亲自创办,前身是著名的“哈军工”,培养了很多国家级科技人才。
老何从普通战士做起,先后担任过侦察参谋、侦察营教导员、侦察处处长等职务,积累了相关经验。
后来又担任摩步旅旅长、摩步师师长、某集团军参谋长、某集团军副军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为后面升级做了铺垫。
2008年12月,他在任某集团军副军长时,曾接受家乡媒体采访,谈起了自己的军长生涯。
他对记者说,家乡不是两个简单的字,而是一幅生动的画卷:
学校门前的小桥流水、地里金黄的麦浪、外公弹棉花时,弓弦的嗡鸣声……
还有记忆最深处里,长辈舍不得吃,偷偷留给他的那片腊肉。
即便离开家乡四十多年,回忆起老家的早餐,他依旧能侃侃而谈。
地里主要种的是玉米和麦子,记得外公把还没成熟的麦子,弄下来炒一炒,磨一磨,然后捏成一团,叫“麦嫩嫩”。
挺好吃的,就是有些费粮食啊!
老家的早饭也很特别,外婆早早起来扬玉米糁子粥,咸是蟹渣。
那是由海里的小螃蟹砸碎了腌的,用筷子蘸蘸吃,还有海里的文蛤,比较多。谈及军旅生涯,当时何副军长认为,指挥员必须坚守一个信条:到一线去!
1998年九江抗洪时,担任师参谋长的何卫东,率领部队第一时间赶到决口处。抢险救灾不一样,灾情是瞬息间变化的,只有在第一线,才能知道灾情,才能边决策边指挥部队。
在他的带领下,部队成功堵住决口且无一人伤亡。
2009年沙县森林火灾中,已是副军长的何卫东,依然亲临火场指挥扑救。
最终控制住着火面积达5000亩的灾情,受到福建省森林防火指挥部的专函致谢。
从旅长到师长,再到副军长,何卫东对带兵之道,也有着独到见解。
带好部队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要有三气:风气、人气和士气。风气正才能教育好士兵、培养好干部;干部成长了、兵就好带了,人气自然就旺;等人气旺了,士气自热高涨。
有了这三气,平时能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战时就能打胜仗。
面对信息化战争的新挑战,何卫东也表现得非常敏锐:作为带部队的人,要带兵打仗,不能把信息化停留在口头上。
他认为只有真正懂得和掌握信息化,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向往军营的年轻人,他也表示鼓励:年轻人到部队接受教育和锻炼,对他的一生都会管用。
他坦言,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年轻人缺乏磨练。
而部队严格的政治教育、纪律要求和军事训练,恰恰能弥补这一缺失。
作为弟兄三人都曾从军的“军人之家”,他曾是军队和家乡的自豪,
可惜他最终还是成了反面教材!他还说特别欣赏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认为这种敢为人先的闯劲,值得大力推广学习。
被问及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名言的看法时,当时还是副军长的他,给了一个谨慎的回答。
就我来讲,脑袋瓜中从来没有过这么高的目标。可他真的实现目标后,却不能按照党纪国法严格约束自己。
如今他身陷囹圄,倘若何父——那位南下老干部泉下有知,不知又当作何感想?
曾经以他为豪的故乡,又该作何感想?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