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线崩溃!比特币、黄金、科技股无一幸免!
10月11日,比特币24小时内重挫13%,单日全网爆仓额达193.58亿美元,约166万交易者被强平。10月17日再度下跌,24小时内又有超20万人爆仓;11月13日,比特币价格出现单日暴跌,跌幅超过8%;当天,全网加密货币合约市场共有超过15万投资者被爆仓,爆仓总金额超过60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明确表示,当下称之为比特币的“秋天”。过去币圈的支撑力量,大型投资基金、ETF配置机构及企业比特币金库,都在纷纷撤资!比特币还会跌多少?看历史数据的话,2024年夏季和2025年初的熊市均造成30%至40%的跌幅。而现在,和2025年高点比,已下跌逾20%。可能还有10%-20%的空间。
再说黄金,10月21日,国际现货黄金单日暴跌超6%,创2013年4月以来最大跌幅。刚冲上4381.48创历史新高,转眼跌破4100,市场一片哀嚎。更让人震惊的是,有央行开始考虑卖黄金了!最近,菲律宾央行货币委员会成员、前央行行长Benjamin Diokno公开表示,“我们目前的黄金持有量已经过高,打算卖掉些。”原因有两个:他们囤黄金太多了!赚得也不少了!黄金到了争议和分歧最大的时候!
高盛预测金价将在2026年底达到每盎司4900美元;贵金属市场有人预测2030年金价将达每盎司1万美元;但也有不看好的,凯投宏观预测,到2026年底金价将跌至每盎司3500美元。理由是央行储备黄金已经超量,减持的会越来越多。11月以来,全球科技股集体扑街。美国政府停摆超40天,经济数据成谜;AI估值泡沫戳破、美联储降息梦碎、中美关税升级……两眼一睁,黑天鹅齐飞。美国科技股领跌全球!
英伟达:11月7日前一周跌9.1%,11月11日再跌3.2%,市值蒸发超1000亿美元。特斯拉:11月13日单日跌超6%,周跌约10%,市值损失超1250亿美元。Meta、亚马逊(AMZN):11月4-7日双双跌超4%,资金外流超200亿美元。国内科技股也不例外!11月上旬恒生科技指数累计跌约2.5%,沪深300科技子板块跌超3%(茅十八《全线崩溃!比特币、黄金、科技股无一幸免!》)景凯旋: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二战刚结束,美国记者迈耶就重返德国,在十年居住期间,他跟踪采访了十位普通德国人,了解到为什么大多数普通德国人会拥护纳粹。答案正如他为自己的书所取的书名: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纳粹之所以能迅速壮大,全靠大量工人、失业者、农民与中产人士的支持。在那段时间,这十位德国人的家庭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不再受穷挨饿。一位裁缝告诉记者,1918年的共和使他父亲变穷,是纳粹给了他父亲工作。他想要的就是安全保障、国家提供的工作,而且有保险和养老金;1935年他成为纳粹成员后,这些梦想全都实现了。
一位木工则说,纳粹缩小了贫富差距,每个人都有了工作机会,而战后虽然有了自由,但自由不能作为生活的替代品。这表明,尽管纳粹上台后就开始镇压反对派,迫害犹太人,但只要让民众得到他们想要的物质生活,他们就会支持纳粹。在他们看来,如果希特勒不发动战争,他仍将作为历史上振兴德国的伟人而载入史册。那位木工就发现,纳粹制度“有许多好处”:纳粹打破了阶级区分,使他与上层人有了同等地位,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在群众组织“劳工战线”中,他与一位教师也成了战友,大家完全平起平坐。那位裁缝曾给大学教授做衣服,他对此既自豪又忌恨。
成为纳粹成员后,他发现自己可以对教授们指手画脚了,这使他感到极大的心理满足。希特勒非常懂大众心理,他争取他们的支持的办法不是提高福利,而是增强他们的翻身解放意识。社会福利的增加毕竟是有限度的,而平等甚至在政治上比他人优越却能使普通人获得幸福感,哪怕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太好。
实际上,这些普通人都是很正派勤劳的人,他们在纳粹的统治下没有受过迫害,也不认识任何高层人士,甚至不知道大屠杀。即使他们知道一点也不相信,认为是犹太人的谣言。由于缺乏公民权利意识,他们总觉得犹太人经商太有钱,感到很不公平,认为剥夺犹太人的财产是应该的。那位裁缝就告诉记者,正是犹太人偷走了自己祖先的所有东西。一位银行职员则认为,应当让犹太人的经济下降到与他们的人数成比例。他们渴望社会公平,却缺乏把各种事实联系起来的能力和把宣传和事实分开来的能力,因而看不到纳粹的“公平”是在攻击人的基本价值和所含的权利。
为了巩固对民众的思想统治,纳粹强调的都是一些非智性的品格,诸如忠诚、纯洁、劳动、简朴和爱国主义等,并把喜欢思考的知识分子看成是不可靠的、有危害性的阶层,这给那些不愿思考的人提供了一个不思考的借口(《景凯旋:人民为什么支持希特勒?》)。
改革开放这个词是什么时候才有的?一个吊诡的事实往往被人忽略:改革开放的事,从1978年底就干得轰轰烈烈;改革开放的词,却直到1984年才登场。1978到1984之间,实践走在了语言前面。那几年,全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企业开始实行利润留成;外向型经济体制悄然尝试,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成立;沿海城市“摸着石头”试贸易、试投资、试市场……这一切,都没有统一的政治概念。当时的文件里,有时叫“改革”,有时叫“开放政策”,甚至还有“对外试点”“体制调整”“农村政策推行”等说法,要么是点状,要么是局部,要么是试探。没有一个词能把它们统统兜住。
直到1984年2月9日,邓小平在厦门特区调研时,随口一句“改革开放以后,侨务工作很重要。”这是“改革开放”四个字第一次在中央领导的公开讲话中连成一个整体。而“改革开放”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标题,是同年9月13日的报道:《抓领导班子调整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从此,“改革开放”正式完成了从口头到党报、从党报到中央文件、从中央文件到国家治理体系的政治转正。
“改革开放”一词的形成过程,有个意味深长的现象,既不轰轰烈烈,也不强加于人,而是不断铺垫,逐步深化,给出充分的时间让人们思考、熟悉和理解,最后得到高度认可,整个过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从一个小的侧面展示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秦孙全耀《“改革开放”先干的事后造的词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又如何》)。
赞(8)